客家人認為祖先為血緣性的家神,指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靈,俗謂祖神。客家人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包括:祖先牌位崇拜(祠祭)、祖先墳墓崇拜(墓祭)、祖先偶像崇拜。
墓祭俗謂祭墓、釀墓,是指一族一姓到其祖先的墳墓上舉行的祭祀活動。墓祭的時間各地不一,既有三月的,也有八月進行的。《嘉應州志》雲:八月初一謂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于大清明。
鄉俗對墓祭很重視,甚至比祠祭更隆重。許多宗族對墓祭有明文規定,並把它寫進族譜,讓族人遵循。如蕉嶺縣黃氏宗族《黃氏家訓》之九為修墳墓,曰:墳墓所以藏先人之魂骸,每年宜詣墳祭,掃剪其荊榛,去其泥穢。切勿挖掘拋露,致使祖宗之怨聲載道。又如,蕉嶺徐姓,早在其3世時,就擔心子孫後代忘祖先之功德,便將有關祖先墓祭的規章條例寫進族譜,文曰:竊惟人之有身,必本乎父祖,故父祖之終必擇地之美者葬之,則神靈安而子孫盛……既葬於地,當祭於墓。恐日後子孫繁庶,互相推故,墓祭缺失,今依房次編各輪流祭掃。每年自清明日祭祖,創業守成之祖以次而祭,便不失序,則神靈安享矣。神既安,則人亦安;人既安,則諸福畢獲,信可必矣。敢有不遵,時至不祭,許合族罰其祀禮宴眾,仍令賠祭,以警將來。或有子孫科貢仕宦追遠之祭,不拘此限。如有仕宦歸家不先祭祖,其無報本之心,以不孝論。
墓祭活動組織嚴密,由俗稱首事負責。舊時墓祭經費均由宗族的蒸嘗支出,多在墳墓就近挖灶煮食,並在墓周圍就地而坐圍席聚飲。餐後進行分丁子肉,然後吹吹打打各自回去。現代多由族人捐錢集資。其祭品有豬、羊、酒、青果、米粄等,由木盛(木盛為一字)格抬著,多的有幾十、上百鄭隔。每年的祭掃祖墓,不僅在鄉的族人要參加,就是搬遷在外鄉甚至海外的族人,屆時也盡可能想辦法趕回來拜祭。如梅縣鄧姓祭開基祖鬆口太乙公祖墓,參加者不但有本地的,也有跨州過省的族裔,祭祖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幾公里,族人成百上千甚至逾萬計。祭祖時有專門的禮儀和祝文。
在台灣的客家族群已經很少遵照這傳統的方式來對祖先墳墓崇拜,甚至要找到還保有傳統客家女性勤儉持家精神的客家新娘也越來越難。而客都梅州不但還保有這些傳統客家文化,梅州的女性也大都還保有傳統客家女性勤儉持家精神,所以近年來,吸引不少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台灣男性到梅州相親娶梅州新娘。
梅州新娘、客家新娘的確有其優點,所以廣受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單身男性歡迎,但還是必須提醒您:請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習慣,用心經營婚姻,這樣的兩岸婚姻才會幸福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