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大陸新娘、越南新娘、印尼新娘等新住民人口已達55萬,是豐富台灣多元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族群。礙於傳統偏見根深柢固、再加上新住民及其子女過去在社會上並沒有太多發聲機會,導致許多民眾對他們了解不多,亦或是存在錯誤印象。近年來隨著社會風氣轉變、新南向政策實施,新住民及新二代的社會聲量逐漸提高,也讓大眾有機會重新傾聽新住民族群的心聲。
媽媽是柬埔寨廣東裔、爸爸是台灣人,新二代劉育瑄在彰化出生長大、目前於美國攻讀社會研究。她過去經營粉專「您家隔壁的新二代」搜集新二代故事累積不少聲量;近日更推出新書—《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書寫作為新二代在台灣社會的生活經歷、摸索自我認同的過程。育瑄接受四方報專訪,細談自己作為新二代的心聲以及寫書的初衷。
新二代的成長經歷|生活中的隱性歧視
由於新二代多在台灣出生長大、講中文並無口音,外表上與台灣小孩也沒有什麼差異,因此育瑄表示,自己較少因血緣而受到直接針對個人的霸凌或攻擊,但「生活中的隱性歧視仍存在」。她分享到,自己在學時曾因課業表現優異而被稱讚「您這樣(一名新二代)很不容易」;又或是有老師曾在班上說「我去過柬埔寨玩、沒有想像中落後」等,都是帶有隱晦歧視性言語的例子。
育瑄也提到,當時就讀的公立學校開辦了一個關懷計劃,而自己因為是新二代竟被班導自動報名參加,每個午休都要和其他「弱勢同學」如單親家庭小孩、原住民、資源班學生等一起做勞作、看電影、唱歌。除了自動被歸類為「需要被關懷者」讓當時的她感到相當莫名其妙外,她也指出這是許多政府體制下存在的問題。
她說道:「許多公立學校都會有這種『關懷弱勢』的計畫,但以家庭背景、血緣等外在身份歸類弱勢者除了是一種刻板印象,也與現實不符,只是滿足學校自認為有在做弱勢關懷假象,不見得能真正幫助到需要的同學」。
不是所有新二代都會雙母語!新二代真正的優勢在哪?
育瑄指出,對新二代最大的誤解是天生擁有「雙語、雙文化優勢」。她表示:「台灣社會在文化和種族組成上高度單一,單靠媽媽一人提供外語、外國文化環境其實很有限」,再加上過去長期對外籍配偶的成見導致新住民媽媽在家庭中影響力往往不高,要長期堅持下一代的外語和外國文化教育其實很難。
育瑄根據觀察點出,從小母語流利的新二代多是因為家中經濟困難,所以從小送回媽媽母國養大;或是家中本身就做東南亞生意,比如雜貨店、餐廳、美容院等;亦或是媽媽有意栽培,每個暑假都把孩子帶回家鄉接觸母語環境。不然「多數新二代跟台灣孩子一樣,只會中文、台語或英文,熟悉的文化環境也與台灣人無異」。
育瑄笑稱:「許多新二代的外語能力都是長大後自己自學,並不是我們天生有語言優勢,這全都是後天努力得來的成果,所以台灣人真的沒有藉口說學不好語言」。
若雙語、雙文化並非新二代的優勢,那新二代真正的優勢在哪呢?育瑄點出,新二代真正的優勢不在於外在硬實力,她說:「媽媽讓我知道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生活方式、她教給我『包容和仁慈』,讓我可以用比較多元開放的角度看不同於我的人事物,有較大的胸襟去同理,而不會用一種固定的價值觀標準去審視所有人」。這種同理心以及同時擁有對台灣、東南亞背景的理解和包容性的「軟實力」才是新二代的優勢。
新南向政策帶來的轉變
近年新南向政策實施,政府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推廣東南亞文化、做母語教育,除了希望從政策補助上提升新住民的處境外,也期盼帶動社會氛圍的轉變。新住民、新二代族群對於政府新政有什麼想法呢?
育瑄坦言,新南向剛推的許多新住民都感到有點驚恐,因為新住民原本在社會中一直比較默默,突如其來的聲量和關注、源源不絕補助活動讓新住民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她表示,在政府和民間團體帶動下出現一系列推廣東南亞文化的活動補助、促進與東南亞經貿政治往來等政策「整體氛圍和走向是正確的,對台灣的影響也很正面」。
例如新課綱中加入的東南亞語言課程,育瑄指出,課程內容偏重文化教育、刺激小朋友對東南亞文化的興趣、增加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心,這些都對新住民族群在台灣發展、以及台灣社會走向多元包容有積極影響。
另外,政府為這個計畫培訓東南亞語系講師,除了為新住民拓展工作機會,也可藉機培育台灣外語人才,對台灣未來接軌國際也有幫助。
不過,育瑄也指出,許多新南向補助計畫將目標僅僅鎖定新住民和新二代,但補助不應該「只看血緣」。她說:「很多新二代都不想因為血緣被特殊化,長遠來看,這樣的影響並不正面。補助應該是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而不是一昧『補血緣』」。
她指出,未來補助若能以需求導向,比如補助經濟弱勢、弱勢婦女、殘疾人士等,會更好。而新南向補助也應該開放讓任何對東南亞文化有興趣的人或新創產業參與,不要侷限於新二代,開創公平競爭的機會比較理想。育瑄認為,「唯有把機會開放給所有對東南亞文化有興趣的台灣人,才能真正讓台灣因多元文化而得到各種扎實的力量」。